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就业信息的准备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5 点击:
(一)学校就业主管部门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各高校都专门设立了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的机构。这类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无论是全国性的、地方性的还是行业性的,一般都来自政府部门或大型企业,主要是由用人单位根据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提供的。该途径的准确性、权威性、可信度非一般就业渠道可比,而且通过这个渠道获取的信息,专业对口性强、成功率高,是大学毕业生放心的就业信息渠道。
(二)双选会
双选会,顾名思义即双方选择的招聘会,是专门为大学毕业生准备的,它搭建起了毕业生与单位之间的桥梁,在双方都愿意的前提下可以签订三方协议。双选会一般在每年11~12月、3~4月在各高校举行,每年年底各大城市也要举办相应的大型双选会。
(三)网上招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通过互联网获得就业信息成为现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网上招聘获取信息有以下几种信息渠道。

个人的接触面总是有限的,拓宽社交范围可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亲朋好友、家人及其他社会关系是最直接的社交范围。由于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所以通过他们了解和收集社会需求信息的针对性更强,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都会比较高。
(五)社会实习、实践活动
大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单位以及毕业实习单位等一般都是专业对口的。在实习过程中,毕业生不仅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直接用于管理、生产或其他社会服务;而且还可以更为直接地了解服务单位内的人员需求情况。同时,服务单位对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假如单位有意招人而你又积极主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二、就业信息的筛选
(一)掌握重点信息
一般来说,学校发布的一些就业信息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可以作为重点信息分类保存。而对于国家和政府对本专业的毕业指导性意见及相关政策的资料收集也不能忽视。
首先,尽量筛选和本专业有关的用人单位的信息,其次,筛选与个人特长相关的招聘信息。
(二)类比同类信息
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善于对比同类信息,学会换位思考。换作你是老板,你会招聘什么样的员工,发什么样的薪水,如果这些信息与实际差别太大,那很可能是不真实的,应主动摒弃。
(三)科学的分析和取舍
(三)科学的分析和取舍
对所获得的一切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科学取舍。分析就业信息包括3层含义。
- 可信度分析。
- 有效度分析。
- 内涵分析。
(四)虚心向他人询问了解
大学生由于刚走向社会,没有太多的经验和阅历,对于招聘广告中一些不实或夸大的信息,不容易分辨。此时,可以向有经验的师长或朋友请教,多学习一些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拿不准的求职信息,可以多找几个人商讨,肯定有益无弊。
(五)避免盲目从众心理
每个人的特长、专业有差别,即使同样的专业,也因人而异。因此,在求职时,大学毕业生千万不要有随大流的想法。寻找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切不可盲从。
如听说现在教师工资待遇不错,很多大学生都放弃自己的专业,也不管自己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等,一窝蜂地去各大学校应聘。求职时不要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如果只是听别人说这个岗位好,就盲目签约,结果可能工作不久就想毁约,也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失业。
(六)留下适合自己的信息
大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从不同途径收集的信息,当然不可能全部保留,要经过筛选、比较,然后按照自己拟定的求职方向及计划,留下适合自己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理清应聘顺序和应聘重点后,再各个击破,相信一定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在等待着你。
大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从不同途径收集的信息,当然不可能全部保留,要经过筛选、比较,然后按照自己拟定的求职方向及计划,留下适合自己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理清应聘顺序和应聘重点后,再各个击破,相信一定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在等待着你。
三、就业信息的合理利用
收集信息、分析筛选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运用,就业信息的运用包括自己运用和分享给他人两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