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树立“知识够用、技能为重、创新思维、人格健康”的教育理念,坚持“四项改革”(改革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抓好“五项创新”(创新教学环境,创新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实施“三接一全”(专业与河南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五个合一”(教室与工作场景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论联系实际,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社会、经济、职教及人才发展规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加大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组织实施,科学合理地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局,围绕企事业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关注我省经济发展和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特色。
3、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使毕业生具备较快适应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就业能顶岗、创业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
4、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人格健康教育为中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5、专业主干课要体现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旧的学科体系,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使各门课程的定位、目标(质量标准)、内容明确,课程之间衔接恰当;以模块化教学为内容,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公共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
6、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课程开发为抓手,结合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开展项目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内容和时间,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三、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结合起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学习者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突出骨干课程,强调专业特色,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根据专业需要,强化四项基本知识即实用英语、实用数学、实用应用文、实用计算机的教学,围绕专业岗位设计课程的理论组合和技能组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由公共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能课(限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
1、公共课
公共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主要包括:“两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其学时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比例20%左右,对于个别专业,根据专业需要,适当调整其比例。
2、职业技术基础课
职业技术基础课是包含本专业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及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职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完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的同时,使职业技术基础课与职业技能课教学有机的结合。专业主干课一般限制在6~8门之内。其学时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比例25%左右。
3、职业技能课
职业技能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认真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程。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其学时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比例55%左右。
实践教学包括全院性公共类实践课(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和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限定选修课是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设的,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内容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扩充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方面综合素质。限定性选修课程占总课程数的30%左右。
(二)技能考核标准
结合各专业技能特色,制定本专业主要技能项目的训练及考核方案。
(三)职业资格证书
1、英语证书:鼓励各专业学生参加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考试。试行A级考试与一学年大学英语成绩和B级考试与一学期大学英语成绩的互换。
2、计算机证书:学生毕业前应取得国家计算机二级水平证书或NIT考试1个模块证书。
3、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前须取得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2—4个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证书与课程互换办法由各系制定。
(四)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
1、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周学时一般控制在24~26学时(不含形势与政策课程)。
2、课内总学时(含政治理论课)控制在1600~1800学时内,总学时控制在2600-2900学时为宜。总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内。
3、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每天按6学时计算
4、在教学进度表中,“▲”为实习、实训课安排的学期。
5、周数分配
学生在院三年总周数为150周。
其中:
(1)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共计2周。
(2)寒假、暑假每年15周,三年共35周。
(3)社会实践安排在暑假,具体时间自行安排。
(4)考试每学期1周,共4周。毕业教育及鉴定为1周,
五、学分计算
(一)实行学分制。
1、学分计算方法:
(1)理论课程教学原则上每周1学时计1学分,选修课程每18个学时计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1(小数点四舍五入)。
(2)实践教学:
A、每实习1周为1学分。
B、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以1周为1学分。
C、毕业论文、课程设计,以1周为1学分。
(3)将英语、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情况计入学分。
A、英语A、B级证书为选考,计2学分.
B、计算机二级证书及NIT证书为选考,计3学分.
C、本专业岗位职业资格书为必考,计10学分。
我院各专业学生准于毕业的总学分不低于135学分。
首页>>教务通知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总则
来源:
作者:
点击量:
时间:2021-12-08